- 使君子 Shijunzi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消積
n主治:蟲積;小兒疳積
n【配伍應用】
n本品甘潤氣香,既有良好的殺蟲消積作用,又具緩慢的滑利通腸之性,故可治蟲積腹痛。且尤宜於小兒。對輕證,單用炒香嚼服或為末為服即效。如《補要袖珍小兒方論》使君子散,即單用本品去殼為極細末,米飲調,五更空腺服,治小兒蛔蟲腹痛、口吐清沫。若證情較重,可與苦楝子、白蕪荑等同用,如《證治準蠅.幼科.集之八》使君子散。
n本品兼能健胃消疳,又可治小兒疳積。多入複方,兼食積者可配鷄內金、神麯等。
n【用量用法】 6~10克。小兒每歲1粒半,一日總量不超過20粒。空腹連服2~3天。去殼取仁,水煎或炒香嚼服。
n【使用注意】
1.《本草彙言》云:“多食則發呃。”“苟無蟲積,服之必致損人。”本品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暈、嘔吐等反應,故不能過量服。
2.《本草綱目.卷十八.使君子》云:“忌飲熱茶、犯之即瀉。”若與熱茶同服亦能引致呃逆、腹瀉,故忌與熱茶水同服,服後也忌飲茶水。
n所引起的呃逆,一般停藥後即可緩解,必要時,可對症處理。或口服丁香水液、口嚼生甘草等。
n【本草選目】
1.《開寶本草》:“主小兒五疳,小便白濁、療瀉痢。”
2.《本草綱目.卷十八.使君子》云:“健脾胃、除虛熱。治小兒百病瘡癬。”
3.《景岳全書.本草正》:“使君子專殺蛔蟲,榧子專殺守白蟲。"
n【現代研究】 成分:含使君子酸鉀(果皮及葉也含此等成分)、20~27%脂肪油、胡蘆巴鹼及吡啶、糖類等。
n【藥理】:
1.以驅蛔蟲為主,在體外對豬蛔、蚯蚓、水蛭等均有較強的抑制效果。有效成分一般認為係使君子酸鉀。有謂由使君子提得的使君子酸和呲啶及其同類物也均有作用,使君子還能驅蟯蟲。
2.水浸劑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n驅蛔蟲:有報告以使君子治蛔蟲病194例,其中10例係將使君子肉切片,炒香脆,每歲1克,分2次服,連服2天,排蟲率100%;另184例係將使君子肉焙脆、研末,500克加煉蜜375克製成小蜜丸,每歲服1.75克,分2次服,連服3天,排蟲率80.98%(陳景義,等.使君子治療蛔蟲病194例小結.新中醫1982;9:32)。
n治療蟯蟲病:將使君子仁炒熟,於飯前半小時嚼食,小兒每日3~15粒,成人每日15~30粒,分3次服。連服15天為一療程,隔一月再服一療程。服藥前後忌飲濃茶。一般經1~2個療程,症狀即可消失(陳樹人.使君子治療蟯蟲病的經驗介紹.江蘇中醫1960;2:34)。
n治療腸道滴蟲病:將使君子炒黃,成人嚼服,兒童研末服。劑量:1歲以內每日1錢,1~2次分服;1~3歲,每日服1.5錢;成人日服1次,每次5錢。連服3~5天為一療程治癒。嬰兒4例,經2~3療程治癒(劉景聚.使君子仁治癒腸道滴蟲症7例報告.江蘇中醫1964;10:16)。
- 苦楝皮 Kulianpi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 、療癬
n主治 :蛔蟲證、鈎蟲證、蟯蟲證 、頭癬、疥瘡
n【配伍應用】
1.本品苦寒有毒,有可靠的殺蟲作用,可治多種腸道寄生蟲,單用入複方均可。
1)治蛔蟲腹痛者:《本草綱目‧卷三十五‧楝》單用楝木皮削去蒼皮,水煮,量兒大小飲之;轉引《簡便方》以本品製成膏滋,每次溫酒服一匙。也可配伍其他蟲藥,以增強其療效,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十三》抵聖散,用本品與白蕪荑研末,水煎服,治小兒蟲痛不可忍。
2)治鈎蟲病:民間有用鮮苦楝根皮24克、檳榔15克,水煎後兌入少量蜂蜜,於睡前空腹一次服完,連服兩晚,小兒酌減。《湖南藥物志》以本品配石榴皮,水煎服。
3)治蟯蟲病:用本品配伍百部、烏梅濃煎,每晚用煎液灌肛一次,連用2~4晚。又如《藥物圖考》楝皮殺蟲丸,用苦楝皮6克、苦參6克、蛇床子3克、皂角1.5克,共為末,以煉蜜為丸,如棗大,納入肛門或陰道內,即可驅除蟯蟲。
2.本品外用除殺蟲外,還能清熱燥濕,故可治疥癬瘙癢。單用研末以醋或豬脂調塗患處,或煎湯浴洗均可。如《福建中醫藥》(1959年第二期第四十三頁)方,以苦楝根皮,洗淨曬乾燒灰、茶油調塗、隔日洗去再塗,如此三、四次,可治頑固濕癬。入複方則療效更佳,如《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備急葛氏療疥瘡方,以楝根皮配伍皂角各等分為末,豬脂調塗。治疥瘡瘙癢。
3.治齲齒痛:《湖南藥物志》以苦楝樹皮煎湯漱口。
n【用量用法】 乾品每次6~15克,鮮品15~3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以鮮者效果為佳。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n【使用注意】 本品有一定毒性,不宜持續和過量使用。體虛及脾胃虛寒者慎用,肝、腎病患者忌用。
n據《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介紹:苦楝有毒部位,全株,以果實最毒,葉子最輕。吃果6~8個引起頭暈、嘔吐、下瀉、呼吸困難、心跳、震顫、痙攣,多吃則引起麻醉,嚴重時失去知覺而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現痙攣時可催吐、洗胃、必要持可導瀉、服蛋或麵糊及活性炭,飲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痙攣時用解痙劑等對症治療。
n【本草選錄】
n《名醫別錄》:微寒。療蛔蟲,利大腸。
n《日華子本草》:苦,微毒。治遊風熱毒,風疹,熱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
n《滇南本草》:根皮殺小兒寸白蟲。
n《現代實用中藥》:“根皮對縧蟲、蛔蟲、蟯蟲都有效。”
n【現代研究】 成分:主效成分為川楝素(苦楝素),其他尚含苦楝鹼、川楝酮、樹脂、鞣質等。
n驅蛔蟲的有效成分為川楝素,較山道年作用緩慢而持久。高濃度的苦楝皮藥液(25%~50%)在體外對小鼠蟯蟲也有麻痺作用。因川楝素對腸肌有興奮作用,故驅蟲時不需另加瀉藥。本品水浸劑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n川楝素對肉毒毒素(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中毒的實驗動物有明顯治療作用。
n川楝對小鼠一次灌胃的LD50為2194毫克/公斤,約比山道年低3.26倍。苦楝皮外皮毒性甚大,應予除去。肝病、嚴重心臟病、胃潰瘍及體弱者應禁忌或慎用。川楝素還能抑制呼吸中樞。
1.用於驅蛔:
1)將苦楝皮製成50%濃縮煎劑,每次40~60毫升,及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45克)每次4~8片,連用2~3天,一般均在睡前及次晨空腹各給藥1次,觀察4757例,排蟲率93.6%,但服藥後發生副反應者占35.2%,主要有頭暈、頭痛、腹痛、腹瀉、嘔惡、以及視力模糊、周身無力、四肢麻木(皮瑞和.苦楝皮驅蛔蟲4757例的療效觀察.中華內科雜誌1962;8;491)。
2)四川中藥研究所試製的川楝片製劑,即粗晶片(除去部分雜質,每片0.3克)、半純片(除去大部分雜質,每片含有效成分0.1克)及結晶片(每片含川楝素0.025克),成人一般服6~8片,睡前頓服,或睡前或次晨空腹各服1次,治療4374例,驅蟲率為73.79%(王蔭碧,等.川楝皮驅蛔的臨床療效綜合報告,中醫雜誌1959;4:46)。
2.用於陰道滴蟲病:用苦楝根皮煎劑(鮮苦楝樹根皮200克加入1000~1500毫升水中煮沸20分鐘,過濾)5毫升注入陰道,再放入浸有該液的紗布球一個,次日取出;5~10次一療程,治療27例,及栓劑(楝根皮提煉後用其有效成分與甘油明膠製成,每枚3~5克)一枚睡前置入陰道,隔日1次,共5次,治療6例,效果顯著(嚴家祥.楝樹根皮治療陰道滴蟲的經驗介紹.中華婦產科雜誌1959;3:193)。
- 檳榔 Binglang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 、消積行氣 、利水
n主治:縧蟲多種腸寄生蟲病 、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或瀉痢後重證 、水腫、腳氣腫痛
n【配伍應用】
n本品既能驅殺縧蟲、蛔蟲、蟯蟲、鈎蟲、薑片蟲等腸道寄生蟲,能瀉下通便,有助於驅除蟲體,善治多種腸道寄生蟲病。對縧蟲病療效尤佳,《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單用本品為末服,《醫方考.卷六》檳榔散石榴根湯,以之為末,石榴根皮煎湯送服,以增強殺蟲之效。近年以本品與南瓜子同用,驅殺人體腸內縧蟲,療效卓著。治其他蟲積腹痛,單用亦可取效。入複方則療效更佳,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化蟲丸,以之與胡粉、鶴虱、苦楝根皮、枯礬配伍、治腸中諸蟲。
n本品辛散苦泄,即能行氣消積以導滯,又能緩瀉而通便。用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常與木香、青皮、大黃、陳皮、香附配伍,如《儒如事親.卷十二》木香檳榔丸。用治痢疾滯下,可與木香、黃蓮、赤芍等配伍同用,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芍藥湯。
n本品有利水化濕之功,治腫實證,常與商陸、茯苓板、澤瀉等配伍,如《重訂嚴氏濟生方.水腫門》疏鑿飲子。對腳氣腫痛屬寒濕者,常與木瓜、吳茱萸、陳皮、紫蘇等配伍,如《類編朱氏集驗方.卷一》引淮頭老兵鷄鳴散。
n用於瘧疾,常與常山配伍,如《傷寒保命集》截瘧七寶飲,即能增強療效,又可減輕常山致人惡心嘔吐的副作用。
n【用量用法】內服煎湯6~15克。若單用殺縧蟲、薑片蟲時,可用60~120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
n【使用注意】脾虛便溏者不宜服用,氣虛下陷者慎服。
n【按 語】檳榔有瀉下之功,驅蟲作用廣泛,為良好的驅蟲藥。又破氣行滯作用較強,若與黨參、青皮、陳皮伍用,可補氣行滯,用治術後腸麻痺脹氣證,療效亦佳。
n【本草選錄】
n《名醫別錄》:“主消穀逐水、除痰癖、殺三蟲、療寸白。”
n《藥性本草》:“宜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n《腳氣論》:“治脚氣壅毒、水氣浮腫。”
n《本草綱目.卷三十一.檳榔》:“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禦瘴癘。”
n【現代研究】 成分:檳榔含生物鹼,以檳榔鹼為主,為驅蟲的有效成分,其次為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次鹼、異去甲基檳榔次鹼、檳榔副鹼等。尚含鞣質、脂肪油及檳榔紅色素等。
1.驅蟲作用以驅縧蟲為主,對豬肉縧蟲的療效優於牛肉縧蟲,頭節與未成熟節片比成熟節片敏感,其麻痺蟲體作用部位可能在神經系統而不在肌肉。因南瓜子能麻痺縧蟲中段和後段節片,故二者合用有協同作用,可使全蟲麻痺而提高療效。檳榔可能對蟯蟲和血吸蟲也有一定作用。
2.檳榔鹼具擬副交感作用,能與奮M膽鹼受體,使胃腸平滑肌張力升高,增加腸蠕動及致瀉(故驅蟲時一般需再服瀉藥),尚可減慢心率,降低血壓,促進唾液與汗腺分泌,溶液點眼可以瞳孔縮小,並能促崔膽囊收縮及子宮平滑肌收縮。檳榔鹼也能興奮N膽鹼受體,表現為興奮骨骼肌、神經節與頸動脈體,而對中樞神經系統尚有膽鹼作用。
3.檳檳有抗流感病毒及皮膚真菌作用。
1.用以驅蟲。臨床用檳榔驅縧蟲的報導甚多,療效肯定。其次對鞭蟲、鈎蟲及蛔蟲也有一定療效,不過病例數較少,尚待進一步觀察(吳中興.中藥檳榔驅蟲作用的綜合報告.江蘇中醫1963;2:22)。
2.用治薑片蟲病:以驅薑片(檳榔鹼<硫酸鹽>6克、牽牛子甙60克、檳榔粉250克、輔料適量,共製作1100片)6片/50公斤服用(成人量),治療370例,轉陰率87.03%(劉漢清,等.驅薑片蟲的研究.中成藥研究1981;5:13)。
- 大腹皮Dafupi
n《日華子本草》即載,又名檳榔皮、大腹毛、檳榔衣。為檳榔的乾燥果皮,主產於海南、廣西、臺灣、福建等地。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功能下氣寬中、利水消腫。用於濕阻氣滯、脘腹痞悶脹滿、大便不爽及水腫、腳氣等證。用量3~10克。
n《日華子本草》云其“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開寶本草》云其“主冷熱氣攻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入疏氣藥良。”《本草綱目.卷三十一.大腹子》云其“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其行氣利水濕之功與檳榔相似而力弱,凡氣滯水濕停留之證,輕者有腹皮,重者用檳榔。
- 南瓜子 Nanguazi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
n主治:縧蟲病、蛔蟲病
n【配伍應用】
n本品具有可靠的殺蟲作用,治縧蟲蛔蟲病,可單味服用。亦可與其他殺蟲藥同用,治療縧蟲病(尤其是牛肉縧蟲),如與檳榔同用,可增加療效,用時宜先將南瓜子60~120克(連殼生用),洗淨、研細、冷開水調服,2小時後用檳榔60~120克煎服,再過半小時用開水沖服芒硝15克,促使瀉下通便,以利於蟲體排出。
n本品若以較大劑量(120~200克)長期服用治療用治療血吸蟲病也有一定效果。《四川中藥志》方,以之與花生仁、胡桃仁同服,治營養不良、面色萎黃。
n【用量用法】60~120克,連殼或去殼後研細粉用冷開水調服。
n【使用注意】《本草綱目拾遺.卷八.南瓜蒂》:“多食壅氣滯膈。”
n【按語】本蟲驅蟲之功,古代文獻未見記載。近年臨床實踐證實本品確有可靠的殺蟲作用,為驅除縧蟲良藥,且無毒性,為治療縧蟲病、蛔蟲病、血吸蟲病的安全藥物。但不宜水煎服,以免影響藥效。對產婦乳汁不通,亦有明顯的通乳作用。
n【本草選錄】
n《現代實用中藥》:“驅除縧蟲。”
n《安徽藥材》:“能殺蛔蟲。”
n《中國藥植圖鑑》:“炒後煎服,治產後手足浮腫、糖尿病。”
n【現代研究】 成份:含南瓜子氨酸,為驅蟲的有效成分,並含脂肪油、蛋白質、尿素分解酶、維生素A、B1、B2、C、胡蘿蔔素等。
n【藥理】在體外對牛肉縧蟲及豬肉縧蟲均有麻痺作用,且主要作用於孕卵節片(即縧蟲的中段和後段節片),故與檳榔配伍可呈協同作用。南瓜子及南瓜子氨酸尚可抑制小鼠血吸蟲童蟲的生長發育,甚至殺滅,但臨床觀察,南瓜子對急、慢性血吸蟲的療效並不理想。
n用於牛肉縧蟲病:以南瓜子去皮研粉,成人60~80克、15歲以下30~50克晨空腹頓服,2小時後服檳榔煎劑,成人60~80克、15歲以下30~60克水煎,再過半小時服50%硫酸鎂,成人60毫升,15歲以下20~40毫升,治療70例,其中2例失去隨訪,其餘68例治癒率97.06%(姜永祿,等.南瓜子和檳榔合併驅牛肉縧蟲70例臨床療效的報告.中華寄生蟲病傳染病雜誌1958;3:25)。
n治療產後缺乳:每次用生南瓜子5~6錢,去殼取仁,用紗布包裹搗成泥狀,加開水適量和服,早晚空腹各服一次,一般連服3~5天即可見效。如將瓜子仁炒熟吃或煮粥則無效(阮崇武.南瓜子治產後缺乳.中醫雜誌1966;3:25)。
- 鶴草芽 Hecaoya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
n主治:縧蟲病
n【配伍應用】本品為近年臨床發現的殺蟲藥,並有瀉下作用,有助於驅除蟲體,用治療縧蟲。效果肯定,且無毒副作用,為驅殺縧蟲要藥。現有鶴草芽的提取物製劑供臨床使用。此外,用治陰道滴蟲也有一定療效。
n【用量用法】本品不宜入煎,研粉吞服。粉劑:成人30~50克,小兒0.7~0.8克/公斤;無需另服瀉藥。浸膏:成人1.5克,小兒45毫克/公斤。鶴草酚結晶:成人0.7克。鶴草酚粗晶片:成人0.8克,小兒25毫克/公斤。以上二種均在晨空腹一次頓服,服後一小時半用硫酸鎂導瀉。
n【使用注意】有部份患者於服藥後有較輕的惡心嘔吐反應。
n【按語】《救荒本草.卷上.草部》龍芽草條厔:“莖腳上有小芽。”即鶴草芽,但未云其功用。
n【現代研究】成分:有效成分為酚性物質鶴草酚。
n【藥 理】冬芽及根對縧蟲和囊蟲均有驅殺作用,有效成分為鶴草酚,主要作用於頭節,對頸節、體節也有作用。作用原理可能是其能顯著和持久地抑制蟲體細胞代謝,切斷維持生命的能量供給所致。鶴草酚還能明顯抑制血吸蟲、殺滅陰道滴蟲及抗瘧,對豬蛔蟲有持久興奮作用。鶴草酚還可殺精子活性。
1.用於縧蟲病:
1)以草芽全粉成分30~60克,兒童0.7~0.8克/公斤;草芽浸膏成人1.5克,兒童45毫克/公斤;鶴草酚結晶成人平均0.7克;鶴草酚粗晶片成人0.8克,兒童25毫克/公斤。均為晨空腹頓服,後三種於服後一小時半以硫酸鎂常規導瀉,共治豬肉縧蟲236例、牛肉縧蟲37例,短小膜殼縧蟲病2例,總治癒94.5%,復發率5.5%(撫順市第四醫院仙鶴草實驗室.仙鶴草治療縧蟲病的臨床觀察.中華醫學雜誌1974;6:344)。
2)以鶴草芽的浸草芽的浸膏製成“殺縧靈”,成人1.5克晨空腹頓服,同時服酚酞0.2克導瀉。兒童“殺縧靈”用40毫克/公斤。治療豬肉縧蟲10459例,結果排出帶頭節者5826例,驅蟲率55.71%(河北省衛生防疫站.“殺縧靈”治療豬肉縧蟲病的初步分析.河北醫藥1981;2:17)。
2.用於滴蟲性陰道炎:以鶴草芽栓劑一枚(含鶴草酚30毫克),每晚睡前置陰道內,10次一療程,觀察102例,結果-療程治癒62.7%,三療程治癒率97.1%(葉景志,等.鶴草芽栓劑治療滴蟲性陰道炎102例分析,遼寧醫藥1978;3:23)。
3.用於痢疾:用鶴草根30~60克煎服,日3次,治療急慢性痢疾267例,結果治癒263例,好轉4例,一般輕服服1~2次,重者服4~5次即效(周文民.仙鶴草根治療急慢性痢疾.新中醫1976;6:25)。
- 雷丸 Leiwan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
n主治:縧蟲病、鈎蟲病、蛔蟲病
n【配伍應用】
n本品有殺蟲之功,驅除縧蟲、單用有效,如《本草綱目.卷.三十七.雷丸》引《經驗前方》方,單用雷丸,水浸去皮、切焙為末,五更初以稀粥飲服一錢。
n本品驅殺一切腸道寄生蟲,常配伍檳榔、牽牛、木香、苦楝皮,以增強驅殺腸內寄生蟲作用,如《證治準繩.類方.第八冊》追蟲丸。
n用本品殺蟲消疳,常配伍使君子、鶴虱、榧子肉、檳榔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服一錢,乳食前,溫米飲調下,如《楊氏家藏方》雷丸散。
n【使用注意】
n有蟲積而脾胃虛寒者慎服。
n本品有效成分為蛋白酶,受熱(60℃左右)和酸的作用易於破壞失效,而在鹼性溶液中使用作用最強。
n【本草選錄】
n《本經》:“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
n《名醫別錄》:“除皮中熱、結積、白蟲、寸白自出不止。”
n《藥性本草》:“主癲癇狂走,殺蛔蟲。”
n《玉楸藥解》:“清熱疏肝,……驅風除癇,止小兒汗。”
n【現代研究】成分:主要成分為一種蛋白水解酶,稱雷丸素,含量約3%,為驅縧蟲有效成分,加熱失效。此酶在pH 8溶液中作用最強,酸性溶液中無效。
n【藥理】驅縧蟲有效成分為雷丸素,因不耐熱(一般60℃以上即失效),故常用其粉劑口服,而不能煎服。雷丸水浸液對體外蛔蟲無作用,但其乙醇提掫物對蛔蟲却能明顯抑制,雷丸還有抗陰道毛滴蟲及抗癌作用。
n用於縧蟲病:將雷丸研粉,每次20克,以涼開水加糖少許調服,日3次,連服3天;或用雷丸素,每次0.3克,日3次,連服3天,取得較好療效(徐政聞.應用雷丸治療縧蟲病.中華醫學雜誌.1956;6:566)。
n用於鈎蟲病:雷丸4兩研粉,分3包,連服3天,治療20例,一療程後有效率85%(李仁眾,等.雷丸治療鈎蟲病20例報告.上海中醫藥雜誌1957;5:22)。
n用於人腸毛滴蟲病:每日成人以雷丸12克水煎飯前服(以文火剛煮沸即可);兒童酌減,3日一療程,未癒者可再服一療程,治療94例,治癒率95.7%(福建蒲田縣江口衛生院內科.中藥雷丸治療人腸毛滴蟲病94例療效觀察.中華醫學雜誌1977;7:435)。
n用於蟯蟲病。取雷丸3.2克,大黃、二丑各11.2克,大黃研細末混勻,晨起空腹冷開水1次送服,小兒酌減。臨床治療188例,除2例外均癒。此2例因用熱水攪拌服,後改用冷水亦癒。一般在服藥後1~2日即可排蟲(李敏.雷丸散治療縧蟲的臨床觀察.中級醫刊1960;7:35)。
- 鶴虱 Heshi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
n主治:蛔蟲、蟯蟲、鈎蟲、縧蟲等多種腸寄生蟲病
n【配伍應用】本品有殺蟲之功,治蟲積單用即效。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心腹痛第六》方,單用本品十兩。搗篩為蜜疚梧子大,以蜜湯空腹吞服40丸,日增至50丸,治蟲積腹痛。《本草網目.卷十五.天名精》引《怪證奇方》方,以鶴虱為末,水調半兩服,治大腸蟲出不斷,斷之復生,行坐不得。入複方可增強療效,臨床常用。如《小兒藥證直訣.卷六》安蟲散,以之與楝實、檳榔、白礬、糊粉等同用可治蛔蟲腹痛,時作時止,口吐清水。治縧蟲症,常與檳榔、南瓜子、雷丸等合用。
n【用量用法】5~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服。
n【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服後數小時或第二天可有輕微頭暈、惡心、耳鳴、腹痛等反應,一般可自行消失。
n【本草選錄】
n《新修本草》:“主蛔、蟯蟲,用之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
n《本經逢原》:“善調逆氣、治一身痰凝氣滯,殺蟲。”
n《嶺南採藥錄》:“療惡瘡、解蛇毒,均搗敷。”
n《現代實用中藥》:“治腹痛、為縧蟲、蟯蟲、蛔蟲之驅除劑。”
n【現代研究】成分:天名精果實含纈草酸、油酸、豆甾醇、天名精內酯、天名精酮等。野胡蘿蔔含揮發油、油中含細辛醚、細辛醛、巴豆酸,並含黃酮類等。
n【藥 理】 天名精有驅縧蟲作用。野胡蘿蔔有罌粟鹼樣作用。
治療鈎蟲病:取鶴虱3兩,洗淨後水煎兩次,藥液混合濃縮至60毫升過濾,加少量白糖調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毫升,連服兩晚。小兒及年老體弱者酌減。觀察57例,治療15天後複查大便,鈎蟲卵陰性者45例,陽性者12例,陰轉率79%。治療前合併蛔蟲感染31例,治療後複查大便,結果有19例蛔蟲卵陰轉。(廣州市《新醫藥訊》1972:5:45)。
- 榧子 Feizi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 、潤肺止咳
n主治:多種腸道寄生蟲病 、肺燥咳嗽證
n【配伍應用】
1.本品甘平油潤無毒,即能殺蟲,又不傷胃,且能緩瀉而促使蟲體排出,甘香可口易食,故為驅蟲要藥。單用炒熟嚼食,或入丸散食均效。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九蟲第七》治寸白蟲,以本品49枚,去皮,日食7枚,七日服完;《外臺秘要.卷二十六.寸白蟲方》引《救急方》方,以本品100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盡佳,不能者,但啖50枚亦得,經宿蟲消自下。入複方與其他驅蟲藥同用,可增強療效。如《證治準蠅.類方.第八冊》治縧蟲病,以之與檳榔、蕪荑各等份為末,先食牛肉,後食此藥,以誘殺縧蟲;《現代實用中藥》治蛔蟲、蟯、鈎、縧等腸道寄生蟲病,以本品(切碎)一兩,使君子仁(切細)一兩、大蒜瓣(切細)一兩,水煎去渣、日3次,食用空腹時服。
2.本品油潤、又能潤肺,又能潤肺燥而止咳嗽。治肺燥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屬輕證者單用炒熟嚼食即可;重證者則須與玄參、沙參、麥冬、阿膠、桑葉等養陰潤肺止咳之品同用,以增強藥力。
3.此外,也常用於治腸燥便秘,據情或單味炒熟食,或與潤燥通便的火麻仁、黑芝麻、郁李仁、當歸等同用。 【配伍應用】
4.本品甘平油潤無毒,即能殺蟲,又不傷胃,且能緩瀉而促使蟲體排出,甘香可口易食,故為驅蟲要藥。單用炒熟嚼食,或入丸散食均效。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九蟲第七》治寸白蟲,以本品49枚,去皮,日食7枚,七日服完;《外臺秘要.卷二十六.寸白蟲方》引《救急方》方,以本品100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盡佳,不能者,但啖50枚亦得,經宿蟲消自下。入複方與其他驅蟲藥同用,可增強療效。如《證治準蠅.類方.第八冊》治縧蟲病,以之與檳榔、蕪荑各等份為末,先食牛肉,後食此藥,以誘殺縧蟲;《現代實用中藥》治蛔蟲、蟯、鈎、縧等腸道寄生蟲病,以本品(切碎)一兩,使君子仁(切細)一兩、大蒜瓣(切細)一兩,水煎去渣、日3次,食用空腹時服。
5.本品油潤、又能潤肺,又能潤肺燥而止咳嗽。治肺燥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屬輕證者單用炒熟嚼食即可;重證者則須與玄參、沙參、麥冬、阿膠、桑葉等養陰潤肺止咳之品同用,以增強藥力。
6.此外,也常用於治腸燥便秘,據情或單味炒熟食,或與潤燥通便的火麻仁、黑芝麻、郁李仁、當歸等同用。
n【用量用法】30~50克,炒熟去殼取種仁嚼食;或去殼生用,打碎生用,打碎入煎。治鈎蟲病等,每天用30~40個,炒熟去殼,早晨空腹一次嚼食,連服至大便蟲卵消失為止。
n【使用注意】
n《本草綱目.卷三十一.榧實》引蘇軾《物類相感志》云:“榧子皮反綠豆。”故服用榧子時不宜吃綠豆,以免影響療效。
n《本草衍義.卷十五》云:“過多則滑"。《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助火、熱嗽非宜。"故不可多服,肺熱痰咳忌用。
n【按 語】榧子與使君子,均味無毒可口,即不傷脾胃,又能驅殺腸道寄生蟲,且多含油脂,性潤而滑腸,驅蟲不需另加瀉藥。但榧子以驅殺縧蟲、鈎蟲、蟯蟲為較好,且有潤肺止咳之功,但無補脾益胃療疳之效;而使君子以除蛔蟲較好,且能補益脾胃,除虛熱,為療疳之廿樂。
n【本草選錄】
n《本經》:“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
n《日用本草》:“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腹中有蟲積者,食之即癒。又帶殼細嚼食下、消痰。”
n《本草備要》:“潤肺、殺蟲。”
n《本草新編》:“榧子殺蟲最勝,但從未有入湯藥者,切片用之至妙。餘用入湯劑,蟲痛者立時安定,親試屢驗。……凡殺蟲之物多傷氣血,惟榧子不然。”
n【現代研究】成分:種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揮發甲及鞣質等。
n【藥理】榧子浸膏在試管內對豬蛔、蚯蚓無作用,有謂能驅除猫縧蟲。日本產榧子含生物鹼,對子宮有收縮作用,民間用以墮胎。
n治療鈎蟲病。每日吃炒榧子3~5兩,直至確證大便中蟲卵消失為止。曾治5例,皆經1月左右痊癒。療程中未見副作用,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則療效更佳(于丹苹,等.中藥榧子對鈎蟲病療效的初步觀察.哈醫學報1957;1:73)。
n將榧子製油或配成10%氯仿榧子油(氯仿1份、榧子油9份),成人每次口服15~20毫升,日1次,連服3~4次為1療程,一般1療程即可。治療鈎蟲病94例,亦取得一定療效。氯仿榧子油毒性大,不宜繼用(曹麓森.榧子油治療鈎蟲病94例的觀察.中醫醫刊1959;5:18)。
- 蕪荑 Wuyi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消積
n主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積或泄瀉等證
n 【配伍應用】本品有殺蟲消積之功,治蟲積腹痛等證,可單用或與其他驅蟲藥同用。如《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十三.蕪荑》引《千金方》方,以本品二兩,和麵炒令黃色,研末、米飲送服,治脾胃有蟲,食即作痛,面黃無色;《普濟本事方.卷七方》,以生蕪荑、生檳榔為末、蒸飯為丸服,治諸蟲病;《奇效良方.卷二十六》蕪荑散,以之與雷丸、乾漆配伍為末,溫水調服,治蛔蟲痛不可忍,吐黃口涎沫或蛔蟲,時發時止;《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九.治痢下脫肛諸方》蕪荑丸,以之與黃蓮、蚺蛇膽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30丸,杏仁湯下,治久痢而不瘥,有蟲而兼脫肛;《本草彙言》方,以之與大茴香、木香共為本,紅麯糊為丸梧子大,每早服3錢,白湯下,治諸積冷氣有蟲。今之臨床,以其驅殺諸蟲,常與苦楝皮、使君子、檳榔、雷丸、鶴虱等同用;以治小兒疳積,有蟲腹痛,形瘦面黃,或泄瀉不止,常與白朮、鷄內金、木香、山藥等配伍。
n【用量用法】3~10克,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n【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者忌服。
n【本草選錄】
n《本經》:“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
n《名醫別錄》:“逐寸白蟲。”
n《海藥本草》:“治冷痢心氣、殺蟲止痛,又治婦人子宮風虛、孩子疳瀉。”
n《日華子本草》:“治腸風痔漏、惡瘡疥癬。”
n《雷公炮製藥性解》:“蕪荑辛宜於肺,溫宜於脾、故兩入之。風寒濕痹,大腸冷滑者,此為要劑。夫氣、食皆因寒而滯,諸蟲皆因濕而生,得蕪荑以溫之燥之,而證獲不痊者,未之有也。”
n【現代研究】成分:含鞣酸、糖分等。
n【藥理】
n驅蟲作用:蕪荑醇浸提取物在體外對豬蛔蟲、蚯蚓、螞蝗皆有顯著殺滅效力。
n抗真菌效用:蕪荑浸液(1:2)在試管內對菫色毛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等12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貫眾 Guanzhong
n【功效主治】
n功效:殺蟲、清熱解毒 、止血
n主治:多種腸寄生蟲病 、風熱感冒、溫熱斑疹、痄腮 、吐血、衂血、便血及崩漏等出血證
n【配伍應用】
n本品有殺蟲之功,可治腸道寄生蟲病。單用很少,多入複方。常與雷丸、檳榔、蕪荑、鶴虱、使君子等驅蟲藥同用。
n本品苦寒,能清熱解毒,臨床常用於預防流感、麻疹、流腦等傳染病。如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預防流感方,以本品9克、南瓜蔓1尺,水煎服,連服3日;《陸川本草》預防麻疹方,以本品15克、銀花15克、鬼燈籠9克,水煎服,連服5劑,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愛國衛生》預防流腦方,以本品100克、雄黃9克、生明礬24克,放入飲水缸內,作飲水消毒用,七天一換。亦可用於治療病毒性疾患,如腮腺炎、病毒性肺炎等,常與銀花、板藍根、大青葉、連翹等用同。
n本品炒炭後,即能清熱,又能收斂止血,善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多種出血證。單用即可,如《本草圖經》治鼻衂出血不止,以之為末,水調服;《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治產後惡露淋瀝,以醋製貫眾為末,每服6克,米飲調下。入複方則止血效果更佳。如《聖濟總錄.卷六十八.吐血》貫眾散,治暴吐血,以之與黃連為散,糯米飲調下;《萬病回春.卷四》管仲湯,治吐血成斗,命在須臾,以之與血餘炭、鮮側柏葉汁、童便、黃酒同用;《普濟方.卷三十八.臟毒下血》經效散,治腸風下血與痔瘡出血,以貫眾炭配麝香同用;經驗方,治崩漏下血,色紫有塊,腹痛脈沉,以之與五靈脂等份,炒黑研末,沖服。
n【用量用法】10~15克。驅蟲、清熱解毒宜生用;止血應炒炭用。
n【使用注意】
n陰虛內熱及脾胃虛寒者不宜服。
n東北貫眾有毒,孕婦、小兒、體弱及有消化道潰瘍者忌服。
n【本草選錄】
n《本經》:“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
n《名醫別錄》:“去寸白、破癥瘕、除頭風、止金瘡。”
n《滇南本草》:“袪毒、止血、解水毒。”
n《羅氏會約醫鏡.本草》:“治邪熱腹痛、解時行疫氣。”
n【現代研究】成分:粗莖鱗毛蕨主含綿馬素、綿馬酸等。紫萁貫眾含尖葉士杉甾酮A、羥基促脫皮甾酮及促脫皮甾酮。
n驅蟲作用:所含綿馬素對縧蟲有強烈毒性,在體外對豬蛔蟲、蚯蚓、水蛭等亦有效。紫萁能驅除人體的腸蠕蟲,如鈎蟲、蛔蟲、鞭蟲等。
n抗菌、抗病毒、抗癌作用: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流感桿菌、綠膿桿菌、腦膜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部分皮膚真菌等,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腺病毒、脊髓灰白質炎、乙型腦炎、單純疱疹病毒均有較強抑制作用。貫眾還有抗癌活性。
n其他作用:有興奮子宮、抗早孕、止血等作用。
n毒性:不同品種的貫眾毒性相差較大,綿馬酸對胃腸道黏膜有強烈刺激,可致嘔吐、腹痛、腹瀉、血便等,孕婦可引起流產。若腸中有過多脂肪存在,則吸收增多,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頭痛、震顫、驚厥等。劑量過大可因中樞神經麻痺而死亡。對心肺也有一定損害,故應忌油膩,孕婦、小兒等忌用。
1.用於預防感冒及流感:將貫眾(每次相當生藥3錢)及貫眾與桑葉(每次各1.5錢)製成沖劑服,每週服藥2次,觀察數千例,有較好作用(杭州市第一綿紡織印染廠,等.貫眾、貫眾桑葉合劑預防感冒和流感的效果觀察,中草藥通訊1973;6:40)。
2.用於預防腦脊髓膜炎:貫眾研粉或製片,成人每次服2克,10歲以下每次1克,1歲以下0.5克,每週1次,連服2週為一療程,觀察28例,結果表明預防效果與青黴素喉頭噴霧相同(南昌市衛生防疫站.貫眾粉預防腦脊髓膜炎效果觀察.江西醫藥1962;1:8)。
3.用於鈎蟲病:將貫眾研粉,成人每次服8~15克,日2次,飯前白水送服,忌食油膩,5~7天一療程,治療30例,4例未複本,其餘26例隨訪6月,驅蟲有效率100%(金霞華,等.生貫眾粉治療鈎蟲病30例臨床觀察.中醫函授通訊1987;6:38)。
4.用於腸蠕蟲症:將紫萁貫眾濃縮壓片服用,成人每次1片(相當生藥25克),兒童酌減,日1次,連用2天,治療鈎蟲病、蛔蟲病、鞭蟲病共262例,均取得一定療效(趙勛泉,等.應用中藥貫眾(紫萁)治療蠕蟲病觀察報告.江蘇中醫1962;10:14)。
5.用於急性睪丸炎:每日用貫眾60克,水煎分2次服或分次當茶飲,觀察45例,效果良好,一般3~5天治癒(林其昌.貫眾飲治療急性睪丸炎.中醫雜誌1981;8:13)。
6.用於子宮出血:將貫眾製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當於乾品生藥5克),每次肌注2~4毫升,治療人工流產及產後流血15例,一般注射3~5分鐘即出現顯著宮縮,有效率100%(廣西崇左縣人民醫院.中草藥貫眾注射液對子宮收縮臨床應用的初步觀察.中草藥通訊1970;5,6:35)。
7.用於熱帶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用貫地湯(貫眾15克、地龍9克、甘草3克、水煎2次,日分2次服,10天一療程)治療30例,取得較好效果,以降嗜酸粒細胞絕對計數評價,則顯效18例,好轉8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6.6%(黃奕卿.貫地湯治療熱帶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福建醫藥衛生1978;4:50)。
- 小結
n驅蟲藥均具驅蟲作用,主要作用於腸道寄生蟲,部分也可用於人體其他部位及體表寄生蟲所致的病證。
n使君子性溫,有殺蟲消積之功,既善驅蛔蟲、蟯蟲,又能健胃消積。且味甘氣香,為小兒所喜。可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症與乳食停滯。忌大量用或與熱茶同服,以免引起呃逆、眩暈、嘔吐及腹瀉等不良反應。
n苦楝皮性寒有毒,驅蟲之效較使君子強大而可靠,用治蛔、蟯、鈎等腸道寄生蟲效佳。並能燥濕止癢,外用可治瘡癬疥癩。脾胃虛寒者忌服。
n檳榔性溫,能驅縧蟲、蛔蟲、蟯蟲、鈎蟲,其中驅縧蟲效最佳,並有瀉下功效。兼治血吸蟲、薑片蟲及瘧疾等證。又長於消積行氣、化濕行水,可治食積氣滯之脘腺脹滿或大便不爽,以及水腫腳氣等證。大腹皮微溫,功能下氣寬中、利水消腫,主治濕阻氣滯及水腫腳氣,較檳榔緩和。
n南瓜子性平,驅蟲而不傷正,可治縧蟲、蛔蟲及血吸蟲病,兼虛者尤宜,更善縧蟲,配檳榔療效尤佳。驅蟲當生用,炒後效大減。
n鶴草芽、雷丸,均有驅蟲之功。但鶴草芽驅縧蟲特效而無毒,為驅除縧蟲之要藥,有效成分不溶於水,用當研末服為是。而雷丸有破壞蟲體之功,故對所有腸道寄生蟲均有良效。有效成分高溫即被破壞,亦當研末服為是。
n鶴虱性平有小毒,用治蛔蟲、蟯蟲、縧蟲多種腸寄生蟲引起之蟲積腹痛。
n榧子甘平無毒,即殺蟲,又不傷胃,且緩瀉而能促蟲體排出。可治各種腸道寄生蟲病。本品油潤,又能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可治肺燥咳嗽、腸燥便秘,但無補脾益胃療疳之功。
n蕪荑性溫,有殺蟲消疳之功,可治蟲積腹痛及小兒疳積泄瀉等證。
n貫眾微寒,生用一則殺蟲,用治多種腸道寄生蟲病;二則清熱解毒,用治斑疹痘毒;痄腮腫痛,預防麻疹、流感、流腦等病。炒炭善止血而兼清熱,宜於血熱吐血、衂血、便血等出血證,尤對崩漏效良。
n此外,其他章節中具有驅蟲作用的藥有:牽牛子、川楝子、乾漆、雄黃等,臨證可據情選用。
- 百部 BaiBu
n【功效主治】
n功效:潤肺止咳 、滅虱殺蟲
n主治:傷風咳嗽、肺癆咳嗽 、蟯蟲病、頭風、體虱、體癬等
n【配伍應用】
n百部甘潤苦降性平,主入肺經,歷來為治肺癆咳嗽之要藥。然用新久咳嗽、寒熱咳嗽,亦無不宜,尤以治久咳虛嗽者為良。治傷風咳嗽,久咳不已,常與荊芥、桔梗、紫菀等同用,如《醫學心悟.卷三》止嗽散。治小兒百日咳也有很好療效,常與沙參、川貝、白前等藥配伍,近有將百部製成糖漿應用。治肺癆咳嗽,痰中帶血者,可與麥冬、生地、白及三七等滋陰潤肺,收斂止血藥同用,每收良效。古方如《本草綱目.卷十八.百部》引《續十全方》治暴咳,《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治久咳,即用單品煎濃汁服。
n本品有殺蟲滅虱之作用,可用於蟯蟲病、頭虱、體虱等證。治蟯蟲病,可每天用生百部30克煎取濃汁30毫升,在晚上9~10時作保留灌腸,連用5天,為一療程。亦可配其他驅蟲藥內服。其他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陰道滴蟲等,也可配伍應用。治頭虱、體虱,有用本品製成20%的醇浸液或50%水煎劑塗抹,均有殺滅作用。
n此外,尚可用治蕁麻疹、皮炎、疥癬,以鮮品切斷,用斷面塗搽患部,或用百部酊塗搽。又用以殺滅農作物害蟲。
n【用量用法】5~10克。外用適量。蜜炙百部,潤肺止咳功效增強,尤宜於久咳、燥咳、勞嗽及小兒痙咳等。蒸百部,藥性較平和,滋膩性小,無留邪泥膈之慮,新久咳嗽皆可使用。
n【使用注意】本品易傷胃滑腸,故脾虛便溏者忌用。
n【本草選錄】
n《名醫別錄》:“主咳嗽上氣。” “亦主去虱。”
n《藥性本草》:“治肺熱、潤肺。”
n《日華子本草》:“治疳蚘及傳尸骨蒸勞,殺蛔蟲、寸白、蟯蟲。”
n《本草正義》:“百部雖日微溫,然潤而不燥,且能開泄降氣,凡嗽無不直之,而尤為久嗽必需良藥。”
n《本草備要》:“能潤肺,治肺熱咳嗽,殺蛔、蟯、蠅、虱。”
n【現代研究】成分:含多種生物鹼,如百部鹼、百部定鹼、原百部鹼等。
n【藥理】
n百部鹼能降低動物呼吸中樞的興奮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具鎮咳作用,又能對抗組織胺致痙作用,其強度與氨茶鹼相似,但作用緩慢而持久。
n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人型結核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流感病毒及皮膚真菌均有抑制效果。
n水浸液及醇浸液對蚊蠅幼蟲、頭虱、衣虱及臭蟲等均有殺滅作用。
1.用於肺結核:
1)以百部6錢,黃芩、丹參、桃仁各3錢,濃縮煎成60毫升,日1劑,3月一療程,並辨加用相應中藥,治療開放性空洞型肺結核93例,取得相當療效(邵長榮,等.中醫中藥治療開放性空洞型肺結核93例療效觀察.中國防癆雜誌1966;1:27)。
2)百部丸治療肺結核153例,方法為將雌童鷄去內臟及頭足,按1斤淨鷄配1斤百部粉之比例調製。先將鷄加水適量約煮4小時,傾出湯汁,再加水煮約四、五次,每次約2小時,均傾出湯汁,然後將各次湯汁混合,與百部粉調勻(1斤百部粉約需鷄汁12兩),杵為小丸,每日早晚二次分服,每次10克,20~30天一療程,如有效可連服2~3月,仍有效可再服2~3月以鞏固療效。觀察結果多有改善症狀,增強體質之效(陳祥星.百部丸治療肺結核病153例的療效初部報告.中國雜誌1959;3:32)。
2.用於百日咳:以百部糖漿(每毫升含原藥1.5克)日3次,每次10~15毫升治療95例,有效率85.2%,對103例有接觸史者,每週服藥2天,每天2次,每次10毫升,連服2週,預防有效率97%(王光前.百部對百日咳防治效果的初步觀察.上海中醫藥雜誌1959;4:39)。
3.慢性氣管炎:以百部20克,水煎二次得汁約60毫升,日分3次服,可加少許白糖或蜂蜜矯味,觀察110例,有效率87.2%,對單純型者療效較好,喘息型者較差(鄭祥光.百部治療慢性氣管炎110例療效觀察.陜西中醫1986;10:439)。
4.治療酒渣鼻:將百部浸於95%酒精中5~7天,製成50%百部酊。外搽患處,日2~3次,一月一療程,觀察13例,有效率92%(丁瑞川.50%百部酊外搽治療酒渣鼻.中醫雜誌1981;4:273)。
- 紫菀 Ziwam
n【功效主治】
n功效:化痰止咳
n主治:風寒咳嗽、肺熱咳嗽、肺虛癆嗽
n【配伍應用】紫菀性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性質和平,長於開泄肺鬱,化痰止咳,不論肺寒、肺熱癆嗽均可配伍應用。
- 雄黃 Xionghuang
n本品溫燥有毒,外用內服均善攻毒殺蟲,常用於
1.治癰疽疔瘡:單用、入複方、外用內服,均可。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治疔腫,先以針刺四邊及中心,再將雄黃末塗上;《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腫瘍敷貼類方》二味拔毒散,以之與石礬各等分為末,清茶汁調敷,治風濕諸瘡紅腫痛癢;《本草綱目.卷九.雄黃》引《衛生雜興》方,以之與陳皮為粗末,青布捲作大捻,燒煙熏患處,治臁瘡日久;《外科生全集.卷四》醒消丸,以之與麝香、乳香、沒藥等合用為丸服,治癰疽腫硬疼痛。
2.治疥癬:外用即,即可。如《葛洪肘後備急方.卷五》療瘑疥,以之與黃連、松脂、髮灰為末、豬脂為膏外塗;《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治癬癢,以之為本,醋調敷;前述《醫宗金鑑》二味拔毒散,以清茶外塗,亦治疥癬瘙癢。
3.治蟲毒蛇傷等:輕者外用,重者外敷內服並施。如《瑞竹堂經驗方.卷五》雄靈散,以之與五靈脂共為細末,酒調灌服並外敷,既治毒蛇咬傷、昏悶欲死,亦治蜈蚣、毒蟲傷;雄辛散,以之與細辛、畢茇、麝香等為末,酒送服,治惡傷及瘋狗咬傷。
4.治梅毒瘡:《本草綱目.卷九.雄黃》轉引《德積堂經驗方》方,以與杏仁、輕粉為末、豬膽汁調塗;治麻風,《瘍醫大全.卷二十八》雄漆丸,以之牙皂、真漆、蟹黃等為丸,酒送服。
5.本品內服能殺滅腸道及人體內其他部位寄生蟲,治蟲積腹痛,常與巴豆霜、苦楝皮、檳榔、乾漆等同用,如《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安蟲丸、安蟲散。驗方以之與乾漆、穿山甲、雷疚各等分為末,裝入膠囊服,治腦囊牋有效,亦可用於血吸蟲病。
6.本品又能袪痰截瘧,內服可治喘哮、瘧疾。如驗方如本品500克,白糊為丸1000粒,成人每服1丸,10~15歲每服1/2丸,5~9歲每服1/3丸,2~4歲每丸服1/4丸,日3次,溫開水送下,治喘哮有效。《外科正宗.卷二》太乙紫金丹,以之與山慈菇、紅芽大戟、硃砂、千金子等合用為丸服,治新久瘧疾,初發宜桃枝煎湯送服。
7.本品既能定驚,又兼袪風,可治驚癇、破傷風等,多入複方內服。如《本草綱目.卷九.雄黃》載《仁齋直指方》治小兒驚癇,以之與硃砂等分為末服;《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發表雄黃散,以之配防風、草烏為末,溫酒調下,治破傷風。
8.此外,本品通過攻毒又能抗抑癌腫,常入複方與相應藥調伍,內服外用,治各種癌腫。尤以皮膚、子宮頸等表淺部位癌腫為多用。
n【用量用法】 外用適量,研末敷,調搽或燒煙熏。內服0.15~0.30克,入丸散。
n【使用注意】
n《本草通玄》云:“血虛大忌用之”,故血虛陰虧者忌用,孕婦忌用。
n雄黃為含砷藥,對人體有毒,能從皮膚吸收,故局部外用不宜大面積塗搽或長期持續使用。
n內服易積蓄中毒,故不能過量與持久服。
n忌火煅,因煅燒後即分解為三氧化二砷與硫,前者即砒霜的主要成分,有劇毒。
n本品有毒,中毒症狀主要為上吐下瀉。輕者可用防已10克,或生甘草、綠豆,煎濃汁頻服;嚴重者,立即送醫院搶救。
n除雄黃外,還有雌黃。古代本草,常將二黃分述,並云:“一生山之陰,一生山之陽”。“陽氣未定者為雌,已足者為雄,相距500年而結為石,造化有夫婦之道,故日雌雄”這些說法是帶有玄學色彩,但古人已認識到二者是有區別的,並認識到二黃忌見火,見火殺人,這是古代醫藥工作者從臨床實踐中得出來的寶貴經驗。由於近代化學的發展,已明確知道二黃均為硫與砷的化合物,只是所含硫原子數目不同而異,雄黃為硫化砷、雌黃為三硫化二砷,其效用基本一致。現代臨床雄黃多用,雌黃少用。古代臨床雌黃、雄黃皆用,且前者多內服,後者多外用。(李煥《礦物藥淺說》第262頁、第272頁,山東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
n雄黃在商品常分為明雄、雄黃、刁黃等規格。一般認為:色鮮紅如雞冠、半透明不臭、多呈塊狀者為雄精,又名“明雄”、“腰黃”質最佳;色紅與透明度不及明雄,常為塊狀、粒狀、粉末狀者為雄黃;雄黃的提煉加工品,色紫紅、無光澤或微有肥皂樣光澤,呈塊狀,質較堅硬者為刁黃。藥用雄黃以色紅黃如雞冠、塊大、質鬆、無石性者為佳。如為色熏黃發暗(即石黃)、或碾碎時外紅內白、或為白色結晶者均為含砒霜或其他雜質較多之徵,不可用。
n再,古有服雄黃長生之說,實屬方士無知之言,不可信。
n【本草選錄】
n《本經》:“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殺百蟲毒。”
n《名醫別錄》:“療疥蟲、膩[匿虫虫]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殺諸蛇虺毒。”
n《日華子本草》:“治疥癬、風邪癲癇、嵐瘴。”
n《本草綱目.卷九.雄黃》:“治瘧疾寒熱、伏暑瀉痢,……驚癇,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入肝經氣分,故肝風、肝氣、驚癇,……暑瘧池痢,積聚諸病,用之殊功。”
n【現代研究】 成分:主含硫化砷(AsS或As2s2),並含少量其重金屬鹽。
n【藥理】
n體外實驗證明:本品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並人型、牛型結核桿菌、耻垢桿菌有抑制生長作用。用艾葉、菖蒲、雄黃合劑,點煙熏2~4小時以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殺滅作用。
n有抗血吸蟲及瘧原蟲作用。
1.治療潰瘍性黑色素瘤:以雄黃、礬石、茯苓各等份研末外敷,每日1~2次,並配合銀花、連翹各50克,水煎代茶服,每日1劑,共治10例,可控制潰瘍面擴大,明顯減少血性滲出(張永祥,等.茯苓拔毒散等治療潰瘍性黑色素瘤10例報告.中西醫結合雜誌1982;11:697)。
2.治頑瘧不癒:雄黃粉0.3克,六一散2克,拌勻,分為二包,於瘧發前2小時服一包,4~6小時再服一包,治29例,均1次治癒(王乃山.金玉散治頑瘧不癒.中成藥研究1982;7:46)。
3.治蟯蟲病:雄黃6克、使君子6克,粉甘草、苦杏仁、鬱金各3克,巴豆霜2克,共為細末,以適量蜂蜜製成48粒大小相同的藥丸,6個月至1歲服2粒,1至2歲服4粒,2至3歲服6粒,以此類推,每天晨起空腹服藥1次,第六日服2次,一般2個療程可癒。共治240例,痊癒203例,好轉31例,情況不明者4例,總有效率97.4%以上(常玉堂.驅蟲破積散治療蟯蟲病240例療效觀察.河北中醫1988;5:17)。
4.治痢疾:雄黃、大黃、黃柏各30克,研末為水丸,每日3次,每次1.5克,治十餘例痢疾急性期過後乃大便白膿,經四環素等治無效者,服藥10天全部治癒。(李煥《礦物藥淺說》第253頁,山東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
5.治急性扁桃體炎:雄黃、黃芩、黃柏、桔梗、甘草各150克,共為細末,蜜丸如芡實大,每日3次,每次10克,共治53例,有42例單用上藥,均在3~5天內治癒(同上,第252頁)。
6.治肺結核空洞:雄黃、硫磺各120克,加牛膽汁製成丸,每日3次,每次0.3克,共治9例,6例痊愈,2例空重未癒,1例因病重死亡(同上,第268頁)。
- 砒石 Pishi
n【功效主治】
n功效:蝕瘡去腐殺蟲 、劫痰平喘截瘧
n主治:瘰癧、惡瘡腐肉不脫、痔腫、走馬、牙疽、癬疾 、寒痰哮喘、瘧疾
n【配伍應用】
n本品腐蝕力強,外用既能蝕死肌、去腐肉,又能殺蟲,故可用於瘰癧、惡瘡腐肉不脫、痔核腫痛、走馬牙疳及癬疾等證。如治瘰癧,《靈菀方.治項上瘰癧方》單以本品為末,濃墨為丸梧子大,以針破瘰,將藥半丸貼之,蝕盡為度。但因這種單用直接貼敷法常引起劇烈疼痛,故臨證往往與它藥配伍,以輕其劑、緩其性。且腐肉去淨後,即應停用,再以生肌斂瘡藥善後。如《太平聖惠方.卷六五.治久惡瘡諸方》砒霜膏,以之與硫黃、黃參、附子、蠟同用,麻油為膏,柳枝煎湯洗瘡後外塗,治惡瘡日久;《外科正宗.卷二》三品一條槍,以之明礬、雄黃、乳香共為細末,厚糊調稠搓成藥條,陰乾,有孔者插入孔內,無孔者先用消毒針刺破再插藥條,可治瘰癧、疔瘡、發背、痔瘻翻花及子宮頸癌、皮膚癌等症;廣州中醫院《外傷科學》引經驗方枯痔散,以之與明礬、硫磺、硼砂、雄黃共為末,外敷患處,治內痣腫痛;《瘡瘍外用本草.砒石》引經驗方牙疳散,以之與人中白、枯礬、冰片、青黛等共為末,搽患處,每2小時一次,並經常嗽口,治走馬牙疳。
n治癬疾:單用入麻油加熱使之溶化製成油劑外塗即效,但用量不可過多,約占全方藥量五十分之一左右即可,如《外科全全集.卷三》紅油。亦可與硫磺、輕粉、密陀僧等同用為末,乾者生油調塗,濕者乾摻之。如《證治準蠅.瘍醫.卷五》砒霜散。
n本品內服能劫痰平喘,治寒痰喘哮、日久不癒,可以本品一錢半研細,豆豉一兩半水略潤研為膏,再將和極勻,為丸麻子大,每服15丸,小兒酌減,冷清茶水調下,即《普濟本事方.卷二》紫金丹。近年有人用砒霜1錢、豆豉1兩,加工製成紫金丹1000粒,每晚臨睡前服1~6粒(先從1~2粒開始,無反應再加至足量),治哮喘十餘例,能基本控制症狀。
n本品內服通過劫痰殺蟲之功,又善截瘧。如《衛生寶鑑.卷十六》一剪金,以醋煮人言、硫磺、綠豆等份為末,每服一豆許,即治瘧疾;《奇效良方.卷十二》久瘧丸,以之與乳香、半夏同用為丸服,每以大發時酒湯下一丸,治瘧百方不瘥者。
n【用量用法】外用適量,研末撒、調敷、或入藥膏、藥捻、藥餅中用。內服一次,量為1~4毫克,入丸散。
n【使用注意】
1.外用適量,內服宜慎,體虛及孕婦忌服。不能過量或持續服用,以防積聚中毒。
2.本品極易溶於乙醇《本草綱目.卷十.砒石》云:“若得酒及燒酒,則腐爛腸胃,頃刻殺人。”故忌以酒浸服,以防中毒。
3.本品外敷腐蝕力極強,常引起劇烈疼痛,故非惡瘡腐不脫、死肌硬塊者一般不用。
4.外用時通過皮膚、黏膜及創面組織能被人體吸收而致中毒,故塗敷面積不宜過大,亦不能連續久用。
5.《本草綱目.卷十.砒石》:“凡頭瘡及諸瘡見血,不可用,此其毒入經必殺人。”故凡瘡口見血或皮膚破損者忌用,頭部疾患者不宜用。
6.中毒與解救:臨床中毒發現:急性中毒潛伏期為30分鐘至1小時。輕者,有眼瞼水腫、眼花、皮膚發紅。重者,有口咽乾燥、灼熱、吞嚥困難,繼而劇吐,產生腹痛和腹瀉,大便呈米湯性,帶血絲、血壓下降、少尿、發紺、四肢冷、虛脫。死亡多發生在中毒後24小時至數天內,亦有引起血紫質病樣發作者,尿卟啉強陽性。
n【急救】
1.排除毒物:可用1:2000~1:5000高錳酸鉀或1%硫代硫酸內或用溫開水洗胃,洗胃畢,服新沉澱的氫氧化鐵30毫升,該藥可與三氧化二砷結合,成為不溶性的砷酸鐵,阻止砷被吸收。再給硫酸鎂30克導瀉,然後服活性炭末20~30克,以吸收殘留於胃中的毒物。
2.特效解毒物:可按常規給予二巰基丙磺酸鈉、二巰基丁二酸鈉等,都是目前治療砷中毒效果的藥物。
3.其他:可給予大量維素C,補充體液,對症處理等。
n【按語】砒石,唐末宋初前未見於本草。《本草綱目.卷十.砒石》云:“此亦古者礜石之一種。”范行准在《中國醫學史略》(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52頁注(2)中云:“礜石,唐代道家稱為砒石。”又有人經對砒石、礜石的命名、炮製
- 花椒 Huajiao
n【功效主治】
n功效:溫中止痛、止瀉 、殺蟲
n主治:脘腹冷痛、牙痛、泄瀉 、蛔蟲病、皮膚濕癢
n【配伍應用】
n花椒能溫中止痛、止瀉,適用於中焦寒盛、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之證。《金匱要略.腹滿寒尢宿食病脈證治》大建中湯,治心胸大寒病,嘔不能飲食,即以蜀椒配乾薑、人參、飴糖同用。治脘腹冷痛,亦可以花椒炒熱布包熨痛處,以散裡寒。對寒濕泄瀉,寒盛者配附子、乾薑;濕盛者配蒼朮、厚朴。本品亦可治牙痛,用其煎湯漱口或研末擦痛處。
n本品能入腎助火,又能散肺中寒飲,《本經》記載“主邪氣咳逆”,《本經逢原.卷三》以本品配茯苓,用治肺腎虛寒,腰痛痰喘、足冷如冰者。
n花椒能殺蟲:用途有二
n為驅殺蛔蟲: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甚至厥逆。《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治蛔蟲厥方烏梅丸中亦用之。現代治蛔蟲性腸梗阻,以花椒入食油熬成花椒油食之。
n殺蟲止癢:治療皮膚瘡疥,婦女陰癢,男子陰囊濕癢及白秃等疾,單用或與苦參、地膚子、白礬煎湯熏洗。
n【用量用法】2~5克,外用適量。
n【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用。
n《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墮胎。”
n【按語】各地所產的土花椒,主要同屬植物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竹葉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d. Et Zucc.、勒欓Zanthoxylum avicennae (Lam.)DC.、柄果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 var. podicarpum (Hemsl. ) Huang等的果皮,可作花椒的代用品。
n【本草選錄】
n《本經》:(蜀椒)“主邪氣咳逆、溫中,主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
n《本草綱目.卷三十二》:“椒,純陽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痢;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證。……又《上清訣》云,凡人吃飯傷飽,覺氣上衝,心胸痞悶者,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顆即散,取其能通三焦,引正氣、下惡氣,消宿食也。又戴原禮云,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必有蛔在膈間,蛔聞藥則動,動則藥出而蛔不出,但於嘔吐藥中加川椒十粒,蓋蛔見椒則頭伏也。觀此,則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中用蜀椒,也此義也。許叔微云,大凡腎氣上逆,須以川椒引之歸經則安。”
n【現代研究】成分:花椒果實含揮發沖,內含檸檬烯、枯醇、牻牛兒醇。另含甾醇、不飽和有機酸。青椒果實含揮發油,內含受草腦約90%和香柑內酯。果皮含香柑內酯、苯甲酸、香葉木甙生物鹼。
n【藥理】
n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
n牻牛兒醇小劑量能增強腸蠕動,大劑量則抑制之。
n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和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並能殺死豬蛔蟲。
n【臨床】
n用於蛔蟲性腸梗阻。用花椒油即以香油2兩入鍋內熬熱,再投入花椒四兩一炸,而後去花椒,待油溫時一次服下,治療兒童蛔蟲性腸梗阻8例,效果滿意,均於服藥15~30分鐘後痛止,繼而便通,5例並排蟲(張慧中.花椒油治療8例兒童蛔蟲團腸梗阻的臨床觀察.中醫雜誌1966;4:21)。
n用於回乳:每次用生花椒14~16粒(約0.4克)研粉裝入膠囊內服,日3次,於產後開始用,連服3~4日,觀察163例,有效率為93.9%(陳紹芸.花椒回乳.第二軍醫大學學報1987;3:232)。
n用於黴菌性陰道炎:取花椒油3毫升,半合成脂肪酸脂加至100克,製成花椒油制黴陰道栓(每粒重4.0±0.05克),每晚放藥一粒,5天1療程,一般1~2療程。觀察418例,總有效率90.9%(徐凌雲,等.花椒油制黴陰道栓的製備及臨床應用.藥學通報1988;5:291)。
n始見於《本草經集注》,又名川椒目。為花椒的種子。性味苦寒,有毒。歸脾、膀胱娙。功能利水消腫、平喘。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腹大如鼓、或水飲犯肺,喘不得臥。古方有單用一味椒目治療以上病證者。《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已椒藶黃丸治腹滿、腸間有水氣,本品與葶藶子、防已、大黃同用。用量2~5克,入湯劑;亦可研粉末裝入膠囊服。
n《本草經集注》云“去水”。《新修本草》云:“主水腹脹滿,利小便”。《本草蒙筌》云:“治痰喘”。《本草述》又云:“椒目治喘,似於水氣之喘更為得宜”,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椒目確有良好平喘作用。近年臨床,有人根據朱丹溪以一味椒目劫喘(見《丹溪心法.卷二.喘十五》)的經驗,治療諸喘效良。如陳氏報告,用椒目平喘958例,總有效率78.5%,劑型以膠丸最佳,即以椒目榨油製成膠丸,每丸含生藥200毫克,每服600~1000毫克,日3次,7~10天1療程,有起效快、療效好、適應廣(對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心臟[生喘息、單純慢支合併肺氣腫等均有平喘作用)、副反應少等優點,據對部分病例測定,本品能解除支氣管痙攣和增加肺功能外,尚有抗過敏作用(陳孝伯,等.椒目劫喘的臨床研究-附958例分析.中醫雜誌1987;12:19)。
- 高良薑 Gaoliangjiang
n【功效主治】
n功效:溫脾胃
n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n【配伍應用】高良薑功擅溫散脾胃寒邪而止痛、止嘔、止瀉,治療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之證,可單味應用或配伍乾薑、肉桂等辛熱之品。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二薑丸,治脘腹冷痛,高良薑與炮薑同用;《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高良薑湯,治卒心腹絞痛如刺,本品與肉桂心、當歸等同用。若寒凝而肝氣鬱滯者,可與香附配伍,即《良方集腋》良附丸。本品亦可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小茴香配伍。楊士瀛云:“噫逆胃寒者,高良薑為要藥,人參、茯苓佐之,為其溫胃解散胃中風邪也。”臨床常用於反胃吐食,屬胃中無火者。
n【用量用法】3~10克。
n【使用注意】陰虛有熱者忌用。
n《本草經疏.卷九》:“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火熱注瀉、心虛作痛、法咸忌之。”
n【本草選錄】
n《名醫別錄》:“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n《本草彙言.卷二》:“高良薑,袪寒濕、溫脾胃之藥也。若老人脾腎虛寒,泄瀉自利,婦人心胃暴痛,因氣怒、因寒痰者,此藥辛藥純陽,陽一切沉寒痼冷,功與桂、附同等。茍非客寒犯胃、胃冷嘔逆,及傷生冷飲食,致成霍亂吐瀉者,不可輕用。……若治脾胃虛寒之證,須與參、耆、半、朮同行尤善,單用多用,辛熱走散,必耗沖和之氣也。”
n《本經逢原.卷二》:“良薑,寒疝小腹掣痛,須同茴香用之。產後下焦虛寒,瘀血不行,小腹結痛者加用之。”
n【現代研究】成分:高良薑根莖含揮發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為1,8-桉葉素和桂皮酸甲酯;尚有丁香油酚、蒎烯、畢澄茄烯等。
n【藥理】揮發油有芳香健胃作用,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則產生抑制。體外試驗表明高良薑對炭疽桿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傷寒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 抽搐
1.實熱:青黛、牛黃、熊膽、龍膽草
2.溫熱:牛黃、麝香、羚羊角
3.痰熱:牛黃、白殭蠶
4.肝陽:琥珀、珍珠、龜板、龍骨
5.風痰:天南星、白附子、天竺黃、竹瀝、竹黃、礞石、甘遂、皂莢、全蠍、蜈蚣、膽礬、藜蘆、雄黃、明礬、琥珀、白花蛇、烏梢蛇
- 蟲證
1.蛔蟲:使君子、川煉子、榧子、蕪荑、花椒、雷丸、蘆薈、烏梅、雄黃、牽牛子、檳榔、南瓜子、鶴虱
2.鈎蟲:苦楝皮、雷丸、檳榔、榧子、貫眾、皂礬
3.蟯蟲:檳榔、苦楝皮、鶴虱、榧子、貫眾、百部
4.條蟲:南瓜子、檳榔、鶴草芽、雷丸、榧子、貫眾
- 梅核氣
紫蘇、茯苓、生薑、半夏、厚朴
- 中毒
1.汞毒:土茯苓
2.砷毒:防風、甘草、綠豆
3.魚蟹毒:生薑、蘆根、蘇葉
4.烏頭毒:生薑、綠豆
5.蟾蜍毒:紫草
6.白果毒:甘草、白果殼
7.杏仁毒:杏樹皮、甘草、綠豆
8.半夏、南星毒:生薑、白礬、綠豆、甘草
9.百藥毒:綠豆、甘草
10.鏈黴素中毒:骨碎補
- 癌腫
1.胃癌: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喜樹、硇砂、蛇莓
2.肺癌:喜樹、半支蓮、白花蛇舌草
3.肝癌:半支蓮、馬錢子、白英、斑蝥
4.喉癌:天葵、山豆根
5.膀胱癌:白英、天葵
6.直腸癌:硇砂、黃精、九節茶
7.惡性淋巴瘤:長春花、天葵
8.白血病:長春花、喜樹
9.乳癌:山慈菇、露蜂房、天葵、喜樹、長春花
10.宮頸癌:莪朮、農吉利、白英、蛇莓、龍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