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荖葉栽培

  幾年來,荖花和荖葉一直被認為是本省田間價值最高的經濟作物;一甲地每年近千萬元的收入,實令人怦然心動。暴利所趨,有不少農友已將傳統性的作物如香蕉、薑、木瓜、水稻及其他果樹「轉作」荖花或荖葉;更有大型財團進行企業化大面積栽培,這是個不容忽視的不正常現象,亦勢必留下遺憾的後果。本省的荖花栽培面積已自兩年前的700公頃增加到2500公頃,生產量行將超過需求量;尤以本季的荖花為甚,在台中、南投、彰化及台東同時採收的情形下,上級品一台斤約為新台幣二十元之譜,和成本的五十元水平相去甚遠。有些農友已著手拔除田間荖花植株,這似乎意味著栽培荖花的黃金歲月行將過去。果其然乎?有不少資深荖花業者卻認為這是個過渡時期,三年後將再現好光景。但持低調看法者亦佔了三成左右。然而這些見仁見智,紛云眾說的箭頭還是指向同一個焦點──過度迅速膨脹的栽培面積。「一窩蜂」的作風一向是本省農漁牧經營上的一大敗筆,也使不少人嘗到苦頭。
  目前「早菁仔」和「晚菁仔」的產期間隙已可調整僅剩一個月(註:菁仔即檳榔);在新鮮檳榔不虞匱乏之下,相對的也會提高荖花荖葉的需求量。依據估計,一千七百公頃荖花荖葉栽培面積的產量將可在合理利潤下達到供需平衡,因此盲目的大規模種植是沒有必要的。
  雖然政府一再呼籲民眾就衛生和健康的觀點上戒食檳榔,但積習難改。僅高雄市二萬多檳榔攤,若平均每攤售出一公斤檳榔計算,一天將有二十多噸檳榔在談笑中自牙縫間化為殘渣。全省各地每天的消費耗量總和勢必更為驚人。既然檳榔和荖花荖葉之生產需求是為事實及必然,集約栽培可能遇上的田間管理問題必不能免。幾年來,荖花荖葉的栽培上之難題主要是敗根、枯藤和立死;葉部上的病蟲害和施肥技術更是荖友們迫切需要的知識。雖則,荖花荖葉非推廣作物,但一味任其自生自滅,非但浪費農民心血錢財且易造成產量失調,形成暴利可圖下的搶植風潮;何不讓荖友們認識正確的施藥管理,在合理的經濟效益下自然的調整栽培面積。如果再能為檳榔及荖花荖葉在藥用上或其他食調方面開發出另一個應用市場,未嘗不是農民之福。茲將筆者幾年來出入荖花荖葉園的所佑所見提供諸農友作個參考。

一、栽培管理
  1.施肥:荖花荖葉本屬胡椒科(Piperaceae)熱帶永年生植物。野生狀態下以攀附岩壁或大樹皮型態存活。根系大部份裸露氣生。其本身對氮肥需求量原本不高,集約栽培後,自小苗起即可施用尿素、豆餅之類的高氮肥料。其本身「落藤」的習式更增加土面下根系分佈的範圍;在高氮肥的施用下,短短六個月內其生長快速,莖粗葉大,但往往挨不過一個雨季。今年,筆者和多位南部農友曾比較同一時期栽植的荖花園,在雨多潮濕的氣候下,尿素等氮肥施用多的荖花園遠比少施者感染疫病、黑腐病和露菌病者的比率高得多。最主要原因是過多的氮肥降低了作物的抗病能力。若於四、五月種植的小苗,最好於六個月內少施氮肥,俟根系密了以後,隔年春天可配合榖殼和苦土石灰施用低氮肥料。施用天然有機肥如雞糞、牛羊糞時,務必經過醱酵腐熟,過程以儘量不傷害到根部為原則,依照荖花荖葉的天然習性,在目前的柱立式的栽培形態下,施肥方法若能以高位自動噴灑方式,不但有助於地上部根系的生長和吸收,即使滴落土中的養份和水份仍可供地下根系利用,更無施肥過當之憂。市面上販賣的肥料種類很多,最近也有荖花荖葉專用肥料出現,農友們選用時宜以低氮為原則。
  2.水份:所有荖花荖葉農友都知道園裏土壤不能太乾,但淹水太久根系則易腐爛,導致全株死亡。自田間溝渠引水灌園的方式是不適宜的的,病菌、線蟲常可由水的傳送自病區帶入健區,種下病因。灌概水位亦不能高過根基部。如以黑色塑膠水帶點滴方式給水則較佳。
  3.通風:荖花是雌雄異株的,其授粉以風為媒介。園中雄株不足或分佈不均以及通風不良都易造成授粉不全,果實畸形的現象,是以四周籬笆不能太密和太高。

二、病蟲害防治
  1.黑腐病:這是種細菌性病害,一般在葉片上的病徵是自葉尖或葉緣開始黑腐,病斑周圍有黃暈(halo)出現,農友們通常稱之為「水臭」。此病在雨後濕度高的荖花及荖葉園中都會發生。而今年最令農友們頭痛的「黑骨」病,也是由此種細菌引起,在莖部上起先是一點點長橢圓形的黑斑,繼之擴大連合,最後整個莖部變黑,有時以節為界限。黑色斑點並無擴展向莖部中心的情形,僅在表皮約0.2㎜(公厘)厚處。然嚴重時甚易折斷乾枯。此病發生輕微時,在荖花荖葉園可先摘除所有病葉,加以銷燬,切勿棄置園中地上或拋入河渠,以免再成為感染源;再施以抗生素(黴素)或銅劑。至於「黑骨」的情形最好能於陽光弱、溫度較低時噴用銅劑加以防治,以免藥害。本病害係屬細菌性病害,可由風雨水滴飛濺和水流傳染,故若能砍除嚴重病枝、摘除病葉,先去除已有感染源,注意下雨前後噴灑防治細菌性藥劑,當可達防治效果。
  2.線蟲病:在荖花的栽培上,根瘤線蟲對農友們的威脅頗大;它的危害一如人體中的寄生蟲,是漸進的,慢性發作的。罹患根瘤線蟲的荖花植株,先是根部形成腫瘤,繼而因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使根系腐敗。植株根系受損後,水分及養份之吸收遠不及健株,地上部漸漸出現了葉子黃化、脫落之病徵,嚴重時全株死亡。根瘤線蟲病害是線蟲病害中最顯而易見的,農友可以肉眼檢視根部而得知。線蟲之侵害根系亦常造成其他病菌如疫病等的複合感染。線蟲為害的荖花植株在春夏生長旺盛期有生機回復的趨勢;俟秋風一起,病徵即出現,往往拖不過隔年雨季。預防之道:(1).栽種前的土壤須事先消毒。(2).避免引用田間水流,以免帶進線蟲感染源。(3).減少人獸的腳蹄自別處攜帶附線蟲泥土入園。(4).不間作根瘤線蟲寄主植物。一旦檢查得知荖花園中根瘤線蟲密度甚高,根系結瘤率在30%左右時,可以殺線蟲劑防除之;但最好在採收前兩個月前使用。目前市面殺線蟲劑甚多,最好選用非系統性藥劑,以免農藥殘毒傷害人體健康。如果根系結瘤率在50%以上時,植株生長勢已呈衰弱,有葉片變小黃化現象,除施用殺線蟲劑外,尚得於離地面二0公分高處包設一「緊急救生袋」,以挽救垂危的荖花生命。其作法乃先除去二~三節枝條,包以90%遮光之黑色塑膠網,其內填充以二號蛇木屑或細顆粒樹皮等材料。底部以尼龍布條綁緊於柱子上以免填充材料外漏,其上部任其開露,以便澆上荖花專用肥料或其他養分。這個方法最主要的目的有:(1).在地上部的莖節上造成另幾處能使新根系生長發展、吸收養分水分的地方,以取代已受線蟲摧殘無法行正常功能的根系。(2).離開地面的根系生長袋中,可避色線蟲的感染,無疑可省下一筆可觀的藥費。(3).以後施肥只需澆在袋中,省工省時不少。亦可免去除草的麻煩,更無淹水受害之虞。在管理上將可大大改善。線蟲病害發生在荖葉植株上者,尚未達到防治價值,姑且不論。
主題: 菠菜事件與農藥殘毒
現在市面上標榜有機蔬菜, 有機水果的產品儘管比同類產品昂貴, 但只要口碑好, 品牌好, 仍十分搶手! 原因是這些產品聲稱不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 也注重蔬果的品質, 比較可惜的是官方一直未在這方面進行認證, 目前只有幾個民間團體出面授證.然而, 為什麼這些標榜有機蔬菜、有機水果的產品會大受歡迎呢? 最主要是現代人重視生活品質, 講究吃的安全, 希望吃得安心, 因為誰也不願意花錢去買高農藥殘毒、高重金屬含量, 或高抗生素的農產品.不幸的是最近我們銷在日本的菠菜被檢出農藥殘毒過高而遭退運, 這對業者而言固然是一大損失, 但對國家聲譽來說其實也不怎光彩. 而對國內廣大消費者來說, 這陣子在購買菠菜或相似的葉菜類時, 心理上難免會受到影響, 這使我們必得更加正視農藥殘毒這個問題.其實, 長期以來農政和食品衛生單位在檢測殘毒的技術開發、應用和農民、消費者的宣導教育上已投入相當多心力, 且也獲良好的成果, 像農委會所推動『吉園圃』認證制度; 但為什麼仍會發生問題, 甚至難免遭到民間消費團體質疑和挑戰?面臨菠菜因農藥殘毒遭退運事件, 農政和食品衛生檢驗單位確有必要深入檢討, 以保證國人告外銷國人民買得安心, 吃得放心.另外, 自小三通之後, 金門地區農產品交易化暗為明, 而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雖也致力於農藥殘毒檢測, 但比起台灣不論是技術開發、應用和人力、經費, 及執法都遜色多多, 以致2002年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在金馬地區抽驗來自中國的農產品中, 農藥殘毒不合格率高達33%(台灣不合格率只有3-5%); 而最近中國銷往日本、歐洲的毛豆、冷凍蔬菜和香菇更紛紛因含過量農藥殘毒和重金屬而遭退運, 使人對未來中國的各種農產品無不憂心忡忡. 特別是許多家庭主婦上傳統市場或超級市場實在分不清何者為台灣產, 何者為中國產而苦惱不已.面對這些現象, 及早為這些農產品建立DNA檢測應是刻不容緩. 特別是目前一些小道消息表示, 中國農產品外銷因殘毒問題所阻, 不肖商人已擬走私台灣或轉口台灣再出口; 果真如此, 則影響台灣農民權益和生計甚鉅. 因此, 除了呼籲政府應加強取締農產品走私之外, 也期待農政和食品衛生檢驗單位能攜手合作, 讓消費者安心, 也保障廣大守法農民和農企業界的權益. (中國時報 92.2.11, 作者:楊平世為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
主題: 香蕉在世界及台灣的命運
法新社報導 : 『蕉可吃因它脆弱』, 原來, 大自然的蕉最初是不可吃(inedible)的.野生蕉的雌花、雄花會進行自然的有性繁殖, 雌花長出的果實中, 有許多大顆的核, 野生香蕉藉此繁衍, 惟這種蕉卻因太多核難以入口. 萬年前的一次基因突變,卻產生了一種沒有核的蕉, 香蕉由此變得『可吃』(edible). 但這些蕉樹卻因此失去有性繁殖的能力, 只會在極罕見情況下才長出正常的核. 有性繁殖的過程,能透過雌雄雙方的基因交換, 而誕生擁有全新基因組合的下一代, 令它們更能對抗新的疾病或環境變化. 但唯靠『單性複製』而延續的食用蕉, 其基因是萬代不變的. 曾有宏都拉斯專家, 趁著食用蕉罕有結籽而進行配種, 成功配出不怕葉斑病和巴拿馬病的食用蕉, 但其味道卻似蘋果而不似蕉. 現存所有食用蕉, 大多不敵這兩種病菌.最近香蕉是個熱門的話題, 《國際香蕉芭蕉改良網路》總裁科學家弗里松在《新科學家》警告, 目前是全球蕉樹大敵的香蕉葉斑病(black sigatoka), 將使蕉樹減產4分之3, 由於香蕉抵抗蟲害的能力不足, 因此, 如果沒有科學技術的協助, 香蕉很可能10年內絕種. 目前全球香蕉苦受葉斑病的荼毒, 植物學家尚未找出對策.在台灣, 香蕉在WTO的自由貿易下, 不論國內市場或在國際間, 是尚具競爭力的農產品之一. 台灣的香蕉風味及口感深獲日本高消費者的垂青, 可惜20至30年前在日本獨佔鰲頭的國際地位, 已被菲律賓取代, 加上青果合作社對日本供貨品質及數量的履行並不穩定, 如何確保最後的江山, 只能在香蕉的栽培上, 必須花更多的工夫, 在生產及銷售上更有效的整合. 欣然去年年底, 台糖決定以廢耕的台糖土地改種香蕉, 以配合國家的外銷農產品政策, 只是對一如恐龍般的龐大企業, 種香蕉又變成一個大學問了. 台大植病系蘇鴻基教授, 在過去30年, 對台灣柑桔及香蕉的產業上. 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導角色. 蘇教授對香蕉的病歷如數家珍, 娓娓道來香蕉的發展史及對未來世界香蕉的命運作一註解.香蕉葉斑病是個很古老的病害, 於1890年即在台灣發生. 1960年前, 葉斑病的英文名稱為Banana leaf sport, 因在裴濟群島(Fuji Islands)的Sigatoka發現此病害,故命名為Yellow sigatoka. 自1960年後, 香蕉的葉斑病病斑由黃色的圓點, 轉變為黑色的長型病斑, 於是命名為黑條葉斑病 (Banana black streak), 亦即全球香蕉嚴重罹患的Black sigatoka.蘇教授因台灣香蕉於60年代, 葉斑病嚴重, 特別遠赴外國考察, 引進香蕉殺菌劑加入礦物油進行以飛機空中噴藥. 在有系統的防範下, 近年來葉斑病己不嚴重.反而, 黑星病(Leaf Freckle)是主要的病害. 但兩種病害防治方法是相同的, 當然,預防勝於治療. 在下雨的季節前, 開始以保護性殺菌劑(如鋅錳乃浦80%可濕性粉劑)及系統性殺菌劑(如普克利25%乳劑)輪流使用, 每次使用時, 加入窄域油,以達到在殺菌劑發生藥效之前, 先以其油性的薄膜發揮發一步的靜菌功能, 繼而增強殺菌劑的擴散性, 與香蕉葉面角質層的臘質發生親和作用, 快速、有效經過氣孔滲透進入葉中, 以發揮最有效的預防及治療的功效. 一年共約10次的施藥, 即可有效防治葉斑病及黑星病. (在菲律賓, 用藥非常密集, 每年達50次之多,真的不可思議)玉田地對香蕉市場耕耘頗深, 因為香蕉確具前膽性. 另一方面, 窄域油在全世界的香蕉市場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台灣香蕉如要立足國際, 非得與世界同步. 特為確定在台灣的正確防治方法, 在2002年秋季, 正是黑星病嚴重發生的季節, 委託香蕉研究所進行兩場的大田試驗, 分別在高雄旗山及屏東市進行, 並由專家趙治平博士親自進行. 結果令人滿意, 健康葉片在試驗期 (2002年8至11月間)由平均8-9片, 均達到11片之水準, 故推薦以下兩種防治方法, 輪流使用:* 每公頃25%好利得(普克利)乳劑0.4公升 + 強力蕉 6公升 + 出來通(乳化劑)72毫升, 加水至 30公升。* 每公頃80%萬果好(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 2.5 公斤 + 強力蕉 6公升 + 出來通(乳化劑) 72毫升, 加水至 30公升。當然, 與國際擁有香蕉重要地位的蘇鴻基教授, 十分清楚全球的脈動, 亦忍不住建議, 台灣必需在防治香蕉葉片的主要病害時以適當的殺菌劑加入強力蕉, 才可以事半功倍. 同時, 強力蕉是精煉的窄域油, 在土壤中, 可被微生物快速分解,對人畜, 土壞及環境都不會有影響, 其未磺化值高達98%以上, 是其他礦物油遠遠所不能達到的高品質. 根據農友使用的經驗, 當使用強力蕉時, 因為油中沒有雜質, 當以微粒噴霧機施藥時, 聲音清脆, 連機械都識貨, 真是好產品經得起任何考驗. 另一方面, 單劑強力蕉亦可達到預防香蕉葉面病害之功能, 推薦使用於有機香蕉農場上.總而言之, 蘇教授認為台灣的葉斑病已不嚴重, 亦可成為國外香蕉病害防治趨勢的參考. 只要防治得宜, 過了10年後, 在台灣還是可以吃到很好吃的香蕉呢, 世界的香蕉亦不會絕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